形态描述
形态特征幼年期与成体形态已甚相近。胴部圆锥形,体表具大小相间的近圆形色素斑,胴腹皮下具网状发光组织。漏斗陷前部的浅穴两侧各具3、4个小囊。鳍长约为胴长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,两鳍相接略呈横菱形。无柄腕长度相差不大,腕式一般为3>2>4>1,吸盘2行,角质环具大小间杂的尖齿,雄性右侧第4腕茎化,侧膜较厚起皱,顶部吸盘稀疏或全缺;触腕穗吸盘4行,中间两行大,边缘、顶部和基部者小,大吸盘角质环具尖齿,其中4个特大,位置互成直角,触腕柄顶部具2行稀疏吸盘,交错排列。内壳角质,狭条形,中轴细,边肋粗,后端具一个中空的狭纵菱形“尾椎”。生活时,体表红色素显明。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600毫米。
标本测量 0(幼年期)
头长:6毫米,头宽:4毫米。
胴背长:62毫米,胴腹长:60毫米,胴宽:12毫米。
鳍长:15毫米,鳍宽:14毫米。
腕长:第1对腕17毫米,第2对腕20毫米,第3对腕22毫米,第4对腕19毫米。
触腕长:40毫米,触腕穗长:8毫米。
本种的喙乌贼期个体,在南海北部采到。胴长范围2-5毫米,由90-200米至表层的浮游生物垂直拖网和鱼卵仔鱼表层水平拖网采获。胴部圆锥形,较肥胖,最大宽度超过胴长的二分之一,胴背与胴腹具细小的点状色素斑。肉鳍小,每片肉鳍略呈卵形,分列于胴后两端。头部背面具7、8个近卵形的大色素斑,头部腹面具点状小色素斑,各畹背面具l、2个近卵形色素斑。各腕很短,约为胴长的四分之一,第1、2、3对腕长度相近,第4对腕甚短,仅为其他腕长度的二分之一,腕吸盘2行;从口的腹面中央,伸出一个吻管,长而粗,约为腕长的2倍,吻管头上生有5、6个小吸盘。
标本测量 0(幼年期)
头长:6毫米,头宽:4毫米。
胴背长:62毫米,胴腹长:60毫米,胴宽:12毫米。
鳍长:15毫米,鳍宽:14毫米。
腕长:第1对腕17毫米,第2对腕20毫米,第3对腕22毫米,第4对腕19毫米。
触腕长:40毫米,触腕穗长:8毫米。
本种的喙乌贼期个体,在南海北部采到。胴长范围2-5毫米,由90-200米至表层的浮游生物垂直拖网和鱼卵仔鱼表层水平拖网采获。胴部圆锥形,较肥胖,最大宽度超过胴长的二分之一,胴背与胴腹具细小的点状色素斑。肉鳍小,每片肉鳍略呈卵形,分列于胴后两端。头部背面具7、8个近卵形的大色素斑,头部腹面具点状小色素斑,各畹背面具l、2个近卵形色素斑。各腕很短,约为胴长的四分之一,第1、2、3对腕长度相近,第4对腕甚短,仅为其他腕长度的二分之一,腕吸盘2行;从口的腹面中央,伸出一个吻管,长而粗,约为腕长的2倍,吻管头上生有5、6个小吸盘。
生物学
生物学特性 主要生活于外海温暖水域,与暖流水系有密切关系,常随暖水团位置和温跃层位置变动而移动,渔获水温约为17-20 0C。有明显的昼夜移动,昼间多活动于中下层,夜间多活动于中上层。范围从表层至千余米水层。趋光性强。主要猎食大型浮游动物和中上层鱼类,本身为抹香鲸和海鸟的重要食饵。
国外分布
日本群岛,千岛群岛,鄂霍次克海,白令海,小笠原群岛,夏威夷群岛,马里亚纳群岛,马绍尔群岛,澳大利亚东部和南部,新西兰,麦哲伦海峡,北美太平洋沿岸,斯里兰卡,查戈斯群岛,马达加斯加岛,西非,地中海,加勒比海,百慕大群岛,纽芬兰岛海域。
国内分布